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长街宴”上,曾经的“老冤家”同桌而坐,畅聊各自想法……春天的阳光里,綦江区石角镇石角社区第五届邻里节会场,挤满了从各处前来的居民,欢声笑语在不大的广场上回荡。
透过小小的邻里节,把话说开、把心焐暖,这正是基层善治的生动实践。基层的事,说到底是人与人的事,非在“沟通”上花力气不可,非在“化解”上下功夫不可。有了以心换心的沟通,才有推己及人的理解;有了上通下达的渠道,才有闻声而动的解决。基层善治,尤其需要做好沟通这篇大文章。
沟通,重在一个“通”字,先通情而后达理,是解决矛盾的应有之义。群众矛盾往往繁杂又琐碎,沟通不当就会导致情绪累加、矛盾扩大。比如,有的基层工作者急于解决问题,还未充分了解事情前因后果,就直接把人“叫到”调解室“强行调解”,造成双方矛盾升级。沟通不是简单的问话、聊天,“通”,就是要通缘由、通情感。基层干部要充当起双方的“桥梁”,主动走进小区楼栋敲开群众“心门”,把矛盾问清楚,把诉求弄明白,找准问题的关键,合理化解矛盾。
沟通,还意味着畅通渠道,破解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,这离不开理念与手段的创新。在重庆各区县的探索实践中,借力数字技术是一个不约而同的选择。无论是高新区走马镇关武庙社区的“网上走·马上办”信息化服务平台,还是沙坪坝区凤天路社区的“云上凤天路”智慧平台,都是通过数字化手段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。打破基层治理中的壁垒,尤其要善于树立新理念、借助新技术,搭建起沟通平台,拓展沟通渠道,让群众“有地方说话,说话有人听”。
当然,沟通是双向的。群众不只是服务对象,更是“合作伙伴”。基层要实现善治,只靠着干部“跑断腿、说干嘴”显然不够,唯有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,才能凝聚更大“公约数”。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,“有困难搭把手,有矛盾邻里协调,一下生活就轻松愉快很多”。群众永远是生活画卷中的主角,基层治理的优化离不开群众的智慧。只有鼓励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各项事务中来,基层治理才能更见效果、更合民意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今日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